被誤解的長程心理咨詢與心理咨詢設備
長程心理咨詢是一個潤物細無聲的過程,非??简炞稍儙煹募夹g(shù)以及來訪者解決問題的意愿的強烈程度。短則幾個月,長則幾年時間。且不談長程咨詢中咨訪合作的默契和雙方的努力,首先這個時間設置,就會讓很多人望而卻步。對于心理咨詢室的設備更是覺得沒啥用處,其實心理咨詢室設備就是心理老師的左膀右臂。
很多來訪者初期是抱著試一試的心態(tài)過來,對于長程,對于心理咨詢,對于心理咨詢設備,固有思維往往是排斥的。
一方面他們對咨詢有一個預期的設想,比如“沒什么大不了的事,我就是聊聊” 或者 “我就是想找個能理解我的人聽我說說話,給我評評理”等。
另一方面在初期咨詢中,來訪者由于找到精神依托,得到咨詢師的抱持和點醒,會在自己狀態(tài)稍有好轉(zhuǎn)時,認為自己已經(jīng)被***了。
他們可能會認為 “我感覺好多了呀,為什么還要簽長程?是不是想把我套牢,多賺點咨詢費?。?rdquo; 又或者認為 “我覺得自己好了,不想一直這樣依賴咨詢師才能往前走,人總得自己***生活吧?”
確實,在初期咨詢中,看似都是聊家常的形式,來訪者面對咨詢師這樣***的傾聽者,毫無保留的投之以信任,他們敘述故事也好,發(fā)泄情緒也好,咨詢師都會完全抱持和接納,這是來訪者在他們過去生活中完全沒有的體驗。
但,這只是咨詢師在咨詢初期用于和來訪者建立信任和連接的基本方法。通常來訪者需要用5~10次左右的咨詢來梳理情緒,之后才是真正的***。
好比,來訪者在經(jīng)過常年問題積壓之后,終于找到一個出口可以釋放,咨詢師在其中扮演著“拯救者”的形象,帶給來訪者光明和力量。來訪者抗拒長程咨詢,就好比剛學會走路的小孩,蹣跚學步的時候就想躍躍欲試的去跑。
要知道,積壓了多年的問題,同樣也需要相對長的時間來分析和解決。人的認知和行為在其生活環(huán)境下固化太久,認知的改變可以在咨詢室內(nèi)達成,但離開咨詢室,來訪者的行為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干擾和限制,比如來訪者回到自己的原生家庭,工作或?qū)W習環(huán)境,來訪者身體狀況的改變等等復雜因素。
這些不確定因素會干擾咨詢師帶給來訪者改變的意愿。巨大的思維沖突,需要相對長期和穩(wěn)定的咨詢過程才能得以調(diào)和。
否則,來訪者在失去咨詢師的指引后,當再次面對問題時,會處于認知混亂的狀態(tài),比如懷疑自我,重新陷入過去各種不良情緒中出不來,這種狀態(tài)相比做咨詢之前的狀態(tài),往往更加糟糕。
比如,從我們機構(gòu)接受的大量未成年孩子的案例中分析出:只有孩子出現(xiàn)很明顯的狀況,才會促使家長主動帶孩子過來咨詢。這些狀況中的主要一條,就是無法正常上學。
以孩子的力量,他們只能這種方式向父母求救。當咨詢師通過一步步引導,孩子狀況有所好轉(zhuǎn)后,家長的***反應就是要求孩子立刻回學校上學。
孩子通常不會偽裝,同時他們自己心里對于輟學這件事也非常自責,所以當他們情緒稍有好轉(zhuǎn),他們會順著父母的意思返回學校,實際上他們好比大病初愈的人,其實是需要精心照料和看護的,這個時候應該繼續(xù)通過咨詢鞏固一段時間才能繼續(xù)正常的學習生活。
在這個過程中,家長往往會質(zhì)問咨詢師“我孩子什么時候才能上學???學業(yè)要緊啊!” ,或者“老師,這樣長期咨詢也不是個辦法呀,麻煩您多開導一下他,能有多大個事兒呢,說出來就好了”。
家長往往追求的是現(xiàn)實效果,而不去面對孩子真正的問題所在,甚至更不愿意去面對家長自身問題的部分。所以孩子的咨詢效果會受到家長的阻礙,也受到孩子被父母長期控制的思維模式的阻礙。
所以,長程咨詢意在通過咨詢時間上的相對穩(wěn)定和規(guī)律,來逐漸消除來訪者身后的巨大力量的干擾,讓來訪者能夠***身上的固有問題。并非像來訪者認為的,聊聊天,說說話就好了,或者誤解為,心理機構(gòu)是以盈利為目的去拖住來訪者。
咨詢師在衡量一個來訪者是否被相對***是有其標準的:比如,來訪者能否具備自我情緒察覺和管理的能力,是否能夠客觀處理周邊關(guān)系,是否具備***思維,是否能夠具備社會功能(學習和工作)等。
長程咨詢提供給來訪者充足的時間去蓄積力量,使來訪者在今后的人生中具備堅定的力量和穩(wěn)固的自我意識去體驗豐富的人生,和這個世界融合,接受必經(jīng)的苦難,也享受這個世界的繁花似錦。故而心理咨詢室設備能更加讓咨詢者進入咨詢狀態(tài),在使用心理設備過程中能折射使用者的內(nèi)心活動,這對于很多不善于交流的人是很有幫助的。
心理咨詢室設備咨詢***:16680537571/13687355633(同微信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