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×EvaGreen熒光染料
EvaGreen 是一種用于實(shí)時定量PCR(qPCR)的DNA結(jié)合染料。該染料的諸多優(yōu)點(diǎn)使它遠(yuǎn)勝于SYBR Green I。除了有相似的光譜特性, EvaGreen有三個主要特點(diǎn)使它區(qū)別于SYBR Green I。
1.EvaGreen對PCR的***性遠(yuǎn)小于SYBR Green I,因此,使用EvaGreen進(jìn)行的qPCR實(shí)驗(yàn)可以使用快速PCR步驟。
2.EvaGreen在實(shí)驗(yàn)中可以使用較高的濃度,從而獲得遠(yuǎn)強(qiáng)于SYBR Green I擴(kuò)增信號;較高濃度的EvaGreen也消除了“染料重分布”的缺陷,使EvaGreen既可用于多重PCR,也可用于高分辨率(高清晰)熔解曲線分析( HRM );該分析正被越來越多的用于PCR后的***分型和異源雙鏈分析。由于SYBR Green I 對PCR的***性,從而要求其使用濃度必須很低,因此SYBR Green I無法解決由低濃度造成的染料重分布問題,既不能用于多重PCR也不能用于HRM。同時,染料重分布問題也可能影響常規(guī)熔解曲線的可靠性,因?yàn)榈腿埸c(diǎn)的DNA鏈可能由于這種原因而無法檢測到。
3.EvaGreen 的穩(wěn)定性***。在正常的儲存、操作和PCR過程中不會被***。在緩沖溶液中的染料可以安全的儲存在室溫或冰箱里,也可以反復(fù)凍融。與之相反,SYBR Green I不穩(wěn)定而且降解后對PCR***性更強(qiáng)。
編號 |
規(guī)格 |
售價¥
|
說明書*** |
RF024 |
100ul |
200.00 |
相關(guān)產(chǎn)品:
20ⅹSybr Green I熒光染料 120.00/100ul
20ⅹRiboGreen熒光染料 600.00/100ul
50ⅹROX熒光染料 200.00/100ul
10000×EvaGreen核酸染料 150.00/ml
10000×SYBR Green II RNA核酸染料 800.00/100ul
產(chǎn)品特性:
l 極高的靈敏度
在推薦濃度下使用時可以獲得***強(qiáng)的 PCR 擴(kuò)增信號。
l PCR***性***
智能化的“按要求釋放” DNA 結(jié)合技術(shù)使得 EvaGreen 對 PCR 的***遠(yuǎn)小于 SYBR Green I 。
l 和快速 PCR 兼容
對 PCR 干擾***,從而極大的縮短了 PCR 延伸時間。
l 非常適合 HRM 分析
無“染料重分布”缺陷,兼容 PCR 后的高分辨率熔解曲線( HRM )分析。
l 兼容多重 PCR
在推薦濃度下使用時,無擴(kuò)增子之間的染料遷移現(xiàn)象。
l ***穩(wěn)定性
在大部分生化條件下非常穩(wěn)定,可在室溫下儲存并可反復(fù)凍融。
l 安全性好
細(xì)胞膜穿透性測試表明,EvaGreen幾乎不能穿透細(xì)胞膜,安全性高
l 優(yōu)越的兼容性
和 SYBR GREEN I 光譜相似,和各知名品牌的 qPCR 儀器兼容。 用 EvaGreen 替代 SYBR Green 1 ,毋須改變?nèi)魏文壳笆褂玫牟僮鞑襟E和儀器設(shè)備。
使用方法:
Reagent |
Quantity, for 50 μl of reaction mixture |
Final concentration
|
10X Ta***ffer(without MgCl2) | 10ul | 1X |
25mM MgCl2 | 4-5ul | 2.0-2.5mM |
10mM dNTP | 1ul | 0.2mM |
20ⅹEvaGreen | 1.25-2.5ul | 0.5X-1X |
PrimerI(25pmol/ul) | 1ul | 0.5pmol/ul |
PrimerI(25pmol/ul) | 1ul | 0.5pmol/ul |
Taq(5U/ul) | 0.4ul | 2U/50ul |
Template DNA | variable | 50 pg -1 μg |
ddH2O | Up to 50ul |
參考文獻(xiàn):
1. Mao, et al. Characterization of EvaGreen Dye and the implication of its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for qPCR applicati***. BMC Biotechnology 7, 76 (2007).
2. The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(2014), doi: 10.1039/c3an02334f