烤小豬是元謀一帶具有地方風味的傳統(tǒng)佳肴,以小豬為主要原料,宰殺后,去其肚雜,刮凈豬毛,涂上香料、香油,以通桿由豬股部刺入,由眼部穿出,置于燒旺的炭火上烘烤,直至皮色呈***時為止??臼斓男∝i皮色金黃而脆、肉嫩醇香,是***貴賓的理想佳品。
烤小豬的風味特點 1.“烤小豬”,北京稱“烤乳豬”,廣東稱“燒乳豬”,是我國歷史***
悠久的古菜之一,周代《周禮·天官》,《禮記·內(nèi)則》載有“炮豚”,即
乳豬,為“八珍”之一,黎民不可染指,***天子食用。其法:“取豚若牂,
刲之刳之,實棗于其腹中,編萑以直之,涂之以炮之。涂皆干,擘之。濯
手以摩之,去其皽,為稻粉,糔溲之以為酏,以付豚,煎諸膏。膏必滅之。
鉅鐫湯,以小鼎薌脯于其中,使其湯毋滅鼎,三日三夜毋絕火,而后調(diào)之以
醯醢。”其意是取乳豬和羊,宰殺后挖去內(nèi)臟,將紅棗塞于腹中,外面用蘆
葦裹住,再糊上一層粘土,放在火上燒烤,待外殼燒焦,就擘開。雙手濕水,
趁熱摩凈外殼上的灰膜,用米粉開漿粘在豬皮上,放入浸頂?shù)挠湾佒姓ㄏ恪?/p>
然后取出,切成長塊,配好香料,轉(zhuǎn)放入小鼎。三日三夜用小火燉之不停,
***后取出上碟,用醬醋之類佐料調(diào)味來吃。其技藝之高,使人瞠目,難怪古
今中外異口同聲贊譽。
2.此菜自周朝之后,一直流傳至今,且遍及南北各地。北魏《齊民要術(shù)》
中,載有“炙豘豚法”:“用乳下豘,豘牸具得,摰治一如洗去。揩凈、刮、
削令極凈。小開腹,去五臟,又洗凈,以茅茹腹令滿。榨木穿,緩火遙炙,
急轉(zhuǎn)勿住,轉(zhuǎn)使周幣,不幣則偏燋也。清酒數(shù)涂,以發(fā)色,色足便止。取新
豬膏極白凈者,涂拭勿住。若無新豬膏,凈麻油亦得。色同琥珀,又類真金,
入口則消,壯若凌雪,含漿膏潤,特異凡常也。”清袁枚《隨園食單》記載
了當時杭州的“燒小豬”:“小豬一個,六七斤者,鉗毛去穢,叉上炭火炙
之。要四面齊到,以深***為度。皮上慢慢以奶酥油涂之,屢涂屢炙。食時
酥為下,脆次之,硬撕下矣。”現(xiàn)今“烤小豬”有爐烤和叉燒兩種。各地因
食俗不同,口味有異,所用的原料和食用方法也有所不同,帶面醬以荷葉餅
夾食,則是地道的秦川風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