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品名】山藥提取物
【來源】為薯蕷科植物薯蕷的塊莖。
【采集】11~12月采挖,切去根頭,洗凈泥土,用竹刀刮去外皮,曬干或烘干,即為毛山藥。選擇粗大的毛山藥,用清水浸勻,再加微熱,并用棉被蓋好,保持濕潤悶透,然后放在木板上搓揉成圓柱狀,將兩頭切齊,曬干打光,即為光山藥。
【***】①毛山藥:呈圓柱形,彎曲而稍扁,長約15~30厘米,直徑1.5~6匣米,表面黃白色或棕***,有明顯縱皺及未除盡之栓皮,并少數(shù)根痕。質(zhì)較硬,斷面白色,顆粒狀,粉質(zhì)。氣微,味甘微酸,嚼之發(fā)粘。
②光山藥:呈平滑的圓柱形,長10~20厘米,直徑2~4厘米。表面淡黃白色,光滑。質(zhì)堅硬,不易折斷,斷面白色,粉質(zhì)。氣微,微甘味酸,嚼之發(fā)粘。以質(zhì)堅實,粉性足,色潔白者為佳。主產(chǎn)河南。此外,湖南、湖北、山西、云南、河北、陜西、江蘇、浙江、江西、貴州、四川等地亦產(chǎn)。一般以河南博愛,沁陽、武陟、溫縣等地(古懷慶所屬)所產(chǎn)質(zhì)量***佳,習稱懷山藥。除上述***山藥外,在少數(shù)地區(qū)尚有以日本薯蕷(長江以南各省多有野生,其塊莖習稱野山藥,土山藥,原植物參見風車兒條)、三角葉薯蕷(分布云南、四川、西藏)等多種薯蕷屬植物的塊莖也作山藥使用。
【炮制】山藥:揀去雜質(zhì),用水浸泡至山藥中心部軟化為度,撈出稍晾,切片曬干或烘干。
炒山藥:先將麩皮均勻撒布于熱鍋內(nèi),俟煙起,加入山藥片拌炒至淡***為度,取出,篩去麩皮,放涼(每山藥片100片,用麩皮10斤)。
《本草衍義》:山藥入藥,其法,冬月以布裹手,用竹刀子剮去皮,于屋檐下風徑處,盛竹篩中,不得見日色。
一夕乾五分,俟全乾收之,惟風緊則干速。
【性味】甘,平。
【歸經(jīng)】入肺、脾、腎經(jīng)。
【功用***-山藥的***】健脾,補肺,固腎,益精。治脾虛泄瀉,久痢,虛勞咳嗽,消渴,***、帶下,小便頻數(shù)。補脾***,生津益肺,***澀精。用于脾虛食少、久瀉不止、肺虛喘咳、******、帶下、尿頻、虛熱消渴。麩炒山藥補脾健胃。用于脾虛食少,泄瀉便溏,白帶過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