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山醒獅傳承會于2008年成立,本團特色演出項目包含有,群獅報喜,金鼓齊鳴賀升平,大頭佛,雙龍出海,步步高升,節(jié)節(jié)高,雄獅飛躍梅花樁,夜光龍獅演出,傳統(tǒng)飛鴻獅藝。
唐代時獅舞已成為盛行于宮廷、軍旅、民間的一項活動。唐段安節(jié)《樂府雜尋》中說:"戲有五方獅子,高丈余,各衣五色,每一獅子,有十二人,戴紅抹額,衣畫衣,執(zhí)紅拂子,謂之獅子郎,舞太平樂曲。"詩人白居易《西涼伎》詩中對此有生動的描繪:"西涼伎,西涼伎,假A面胡人假獅子。刻木為頭絲作尾,金鍍眼睛銀帖齒。四、舞獅(南獅)比賽競賽項目可分為:(一)為單獅(2人)、樁陣上比賽要有采青:1。奮迅毛衣擺雙耳,如從流沙來萬里。"詩中描述的是當時舞獅的情景。在一千多年的發(fā)展過程中,獅舞形成了南北兩種表演風格。
醒獅采青技法:獅子找尋食物之前,以喜、怒、哀、樂、動、靜、驚、疑,八態(tài)表達。
以下是簡單采青技法:
(一)參拜: 拜神,分三次,先由左邊開始,依次左、右、中,「前進約五步,退后約五步,再四平馬開獅口,舉獅向左右中」。
鼓樂:「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、切、咚咚切」
(二)起獅: 用右手握起,左手按獅口,左右搖動獅頭走一個圈。 鼓樂:打鼓邊:「得得得」,后打鼓:「咚撐撐撐撐撐撐撐撐撐撐切」
(三)莊獅: 「三星」:陰陽手按獅口,四平馬、弓步馬(如尋找食物動態(tài),四五次左右不等)。 鼓樂:「撐咚切、撐咚切、咚切、撐撐切、撐咚切、撐撐切、咚切」
(四)拋獅: 準備去試探食物,步法:四平馬、合腳跳前一步,開四平、三次動作。 鼓樂:「咚咚咚咚撐、咚咚咚咚撐、咚咚咚咚撐」三次
(五)洗腳: 「打七星」試探食物:先左腳擺前用獅頭洗腳動作,洗完左,洗右再洗左,后舉起獅頭搖動(要鼓樂配合刀停止搖動)。 鼓樂:七星鼓:「咚撐撐、咚撐撐、咚撐撐、撐咚撐撐撐撐撐 撐切」
(六)食青: 獅子開口,像食東西樣子,「慢慢咬嚼,左邊吐,右邊吐,中間再吐生菜地上,后洗腳」。 鼓樂:擂鼓打法:「咚咚咚咚咚、切切切」「咚咚咚咚咚、撐撐切」三次
南獅鼓譜
咬腳:1.舞動獅頭準備咬腳,六個三拍,咚咚咚,咚咚戚,咚咚戚,咚咚戚,咚咚戚,咚咚戚。2.咬腳,七個一拍半,咚-戚,咚-戚,咚-戚,咚-戚,咚-戚,咚-戚,咚-戚,咚(多半音獅頭望正前方)。3.換邊,一個戰(zhàn)鼓。盼:配輕、快、慢結合鼓點,獅伸首開眼遠望,左右慢轉動盼望,配與弓步、馬步、上膝、坐肩等。4.咬腳,七個一拍半,咚-戚,咚-戚,咚-戚,咚-戚,咚-戚,咚-戚,咚-戚,咚(多半音)。5.回正,一個戰(zhàn)鼓。
咬虱:1.六個三拍,咚咚咚,咚咚戚,咚咚戚,咚咚戚,咚咚戚,咚咚戚。2.咬虱三次戰(zhàn)鼓。3.轉身一個六拍,咚咚叉,咚咚戚。4. 咬虱三次戰(zhàn)鼓。5.轉身一個六拍,咚咚叉,咚咚戚。